交通运输部曾发布两份文件推动中小桥梁监测建设,推广轻量化监测系统。但在审查或参与部分重要桥梁监测项目时发现,当前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项目中,各地区桥梁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存在共性:先识别风险桥梁,安装振动倾角一体机、智能摄像,同时在路侧安装报警设备,且该设计被大面积复制应用。基于此,提出两点关键设计建议:
1、监测预警与报警系统应分开设计:一方面,两类系统所需传感器存在本质差异 —— 监测预警需要小量程、高灵敏度传感器,灾后报警需大量程、低灵敏度传感器,目前尚无单一传感器能同时满足两种功能需求;另一方面,若将两种功能集成于一个系统,实际运行中出现异常信号时,无法准确判别其为预警信号还是报警信号,会引发大量误报问题。
2、近乎全覆盖式中小桥梁监测系统建设,应该指向养护数字化,即桥梁监测数据能够用于养护决策。

当前国内桥梁养护数字化基础近乎空白。桥梁养护数字化有个核心概念是网络级优化和项目级优化。网络优化针对桥梁构件,通过人工检测或前述监测技术,建立构件的技术状况分级及退化统计规律,进而制定网络层面的构件生命周期维护策略。项目优化是指将网络级维护策略应用于具体桥梁(一座桥梁可能包含 T 梁、空心板梁、小箱梁等多种构件),确定具体桥梁的养护需求,并在多座桥梁间进行优先级排序,合理分配养护资源。基于此:相较于对整座桥梁监测,中小桥梁更适合聚焦构件监测。同时,检测数据与监测数据的融合,需上升到桥梁养护数字化或科学养护决策层面,才能真正发挥数据价值。

中小桥梁监测规模越来越大(如某省数字化转型项目中,监测桥梁数量从2500座缩减至600多座),大规模项目与小型项目在设计上存在本质差异,因此“第三代桥梁监测系统” 在中小桥梁监测阶段仍具适用性,其核心要点包括:
1、技术分工深化:将监测系统的不同环节交由专业团队负责,例如光纤阵列的安装、数据采集与运维,跨中动挠度监测,AI 算法建模(建立桥梁 / 构件生命周期健康指纹),代理模型长期数据跟踪分析等,通过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技术分工可提升系统建设质量。
2、弹性化体系架构设计:多数项目尚未重视该环节,但团队通过三个项目的模拟(含实战)发现,项目体系架构能为数字化转型类项目管理与实施提供 “提纲挈领” 的指导,对项目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3、基于中台技术的监测软件平台:指出业主对监测软件的功能期望较高,但在大规模项目中,软件平台应回归 “数据管理核心”,聚焦数据采集、管理、交付与共享,仅提供基础数据报表;专业数据分析则交由专业软件或团队完成,形成围绕平台的技术生态。
4、项目模式与管理设计:多个项目实践表明,业主的项目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交付质量,但多数业主缺乏此类项目的管理经验。因此,大规模监测项目需提前做好项目模式与管理层面的设计,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中交路桥科技结合多年行业先进经验,融合数字经济和国家安全体系发展需求,构建“智能监测、科技领先、智慧城市、数字赋能”的品牌战略,形成了工程检测、城市安全监测、数字化研发运维三大业务板块。公司技术实力雄厚,当前拥有一支高素质工程医生团队,囊括了铁道工程、城市道路与公路、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工程物探、安全技术、电力、信号、集成电路、智能科学等专业。公司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备齐全,用于试验检测、测绘的仪器设备共计千余套,为试验检测、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提供了硬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