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桥科技是从事工程检测监测、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价、数字智能化研发为一体的复合型高新技术集团企业。
新闻资讯
汶川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中交路桥泥石流灾害监测及预警平台建设
更新时间:2024-11-29 10:01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2024年9月16日早上5时30分,国道350线四川汶川县耿达镇K897+550(大石包)、卧龙镇K912+370(箭竹一号二号隧道之间)、K919+400(金银壕沟)等处发生泥石流,交通中断,现场车辆受困1辆,人员安全,未造成人员伤亡。此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

微信图片_20241129101231.png

1、水文气象因素

水文气象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激发条件,9月16日,汶川短时间内接连发生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地质灾害预警也逐渐升级蓝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位于汶川县南部片区的三江镇遭遇强降雨天气,短时间的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诱因。

2、地质环境因素

汶川周围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地区,也容易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

3、地形地貌因素

汶川周围地形险峻、山高沟深,覆盖大连的第四纪松散的风化沉积物,受短时间强降雨的影像,混合着雨水形成泥石流;沟床纵坡降大,汶川地形位于沟底,是泥石流的主要流通区和主要聚集区。

‌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通常由暴雨、冰川融水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引发,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等特点,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泥石流灾害破坏力主要表现在对居民点、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和矿山的危害,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目前,泥石流预警的模型多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建立,其适用性受到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泥石流形成机制和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同一模型在不同地区的预警效果可能不同,而且预警模型中涉及的参数如降雨量、松散物质分布、地形坡度等往往存在不确定性。

微信图片_20241129101241.png

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估、设计及施工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工程经验,完成过近百项相关的项目。公司利用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的技术积累,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泥石流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泥石流防治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可视化。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为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环境检测部门提供一套可靠、实用、专业的泥石流监测与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中交路桥科技依托勘察、检测(含特检)、设计等传统行业能力,可提供“检、诊、修、应”的全生命周期综合一体化服务,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提升城市安全运行风险隐患发现、防范、化解、管控的智能化水平,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迈向智慧城市的新时代征程中,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将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市安全运行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的平稳运行贡献科技力量。

上一篇: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关键一环:动态挠度监测
下一篇:
行业热点:黄土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