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桥科技是从事工程检测监测、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价、数字智能化研发为一体的复合型高新技术集团企业。电话:15631143118
新闻资讯
梁桥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1-04-10 17:51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20世纪70年代,对早期梁桥的加固需求,促进了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工程师逐渐体会到了体外预应力束布置简化,操作简单,降低预应力损失等优点。特别是随着现代斜拉桥的发展需求,体外预应力筋的防腐蚀技术得到了较大改善,促使对体外预应力技术重新认识。自1978年之后,缪勒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修建的长礁(Long Key)桥、七英里( Seven Miles)桥等四座长桥中,进一步发展了体外预应力节段预制拼装技术和移动架桥机逐跨拼装施工技术,成为这一技术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的示范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混凝土桥梁所暴露出的耐久性问题,促进了对混凝土桥梁全寿命设计的关注,引发了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FRP类新型预应力材料的研究探索。同时,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中的裂缝和下挠问题,依然困扰着桥梁工程界。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方面,基于匀质线弹性材料的经典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也一直是混凝土桥梁设计的强大理论基石。早在1695年,瑞士数学家兼力学家伯努利( Jakob Bernoulli1654 -1705)就提出了受弯梁的平截面假设,但是直到1826年,法国力学家纳维( Claude - Louis Navier,1785 - 1836)在他的著作中,根据应力平衡、应变协调和线弹性本构关系,给出正确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式及梁的弯曲强度的正确公式,为梁的变形与强度计算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受益于这些早期结构理论,19世纪后期法国工程师赫尼波柯发展了钢筋混凝土的配筋方法。针对钢筋混凝土梁在外载下的受弯、受剪开裂特征,德国人雷特( Wilhelm Ritter)和莫西(Emil Mdrsch)分别于1899年和1902年先后提出用桁架理论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的早期发展中,收缩徐变的影响逐渐受到工程师重视,1939年德国人迪辛格(Franz Dischinger1887 -1953)第一次提出描述混凝土收缩徐变发展的数学公式,并讨论了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在预应力混凝土概念建立不久,1940年英国人阿贝勒斯(Paul W.  Abeles)提出了部分预应力的思想,即允许预应力混凝土在使用荷载下出现消压、为消除对部分预应力可行性的争议,阿贝勒斯在二战之后开展了不少部分预应力梁的静力和疲劳试验,并进行了设计及工程实践。

 

文章出自桥梁动静载荷试验www.zjlq.net,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
混凝土梁桥技术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