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桥科技是从事工程检测监测、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价、数字智能化研发为一体的复合型高新技术集团企业。电话:15631143118
新闻资讯
中铁电气化局最新研发的隧道检测车首次亮相2021院士成果展
更新时间:2021-05-13 10:08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以下简称“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在上海正式揭牌并举办了最新的成果展示。

微信图片_20210423093826.jpg

据了解,此次院士成果转化的集中展示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次组织院士专家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同时,还开展了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促进院士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此次成果展示共设人工智能技术与装备、新材料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技术与装备、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等7个展区,展出了近年来全国院士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和原创性重大成果。

记者在展示现场看到,由北京矿业大学彭苏萍院士团队与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潘义红创新工作室”研发团队合作研发的“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检测车”首次与公众见面。这台最新研制的检测车因其“巡诊”的功能,亮黄色的外表,被比喻为“黄医生”。它作为“全能型”的地铁隧道安全探测装备,一经亮相,便备受业界瞩目。

微信图片_20210423093832.jpg

轻装上阵 小身材 技术精

记者现场注意到,停放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展区”中央的“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检测车”周围人头攒动,大家纷纷驻足观看。技术人员介绍,为解决国内现有隧道衬砌检测车需贴在隧道壁上作业,车辆速度慢、检测单一、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彭苏萍院士团队与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潘义红创新工作室”研发团队合作,经过10余年的技术攻关,成功为隧道安全检测的“黄医生”瘦身升级。

据了解,这台新型检测车是在保有限界检测、弓网关系检测、接触轨检测、接触网和接触轨冷滑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空气耦合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相机拍摄表面检测隧道裂缝、隧道三维空间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同步控制与集成技术。检测时,该台检测车距离隧道壁30至40厘米,有效解决了目前城市地铁隧道结构多功能轨道检测装备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多个“卡脖子”问题,能够为地铁隧道结构“病害”迅速开出安全“良方”。

微信图片_20210423093838.jpg

无需停运 范围广能力强

记者走进这台新型检测车发现,和它简洁的外观不同,内部“别有洞天”,多面显示屏上有序显示着各项数据信息。技术人员在现场告诉记者,这辆车的尾部才是“重头戏”,里面安装着多通道探地雷达、高速线阵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红外成像仪等高精尖设备,可用于地铁隧道衬砌内部脱空“病害”、隧道衬砌表观裂缝和渗漏水病害、隧道内轮廓形变和错台“病害”等安全隐患的快速探测。另外,这台检测车还可以实时获取一氧化碳、甲烷、PM2.5、PM10、风速和光照度等隧道环境指标参数,为地下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帮助。

技术员还告诉记者,这台“黄医生”最大亮点是,可以在地铁隧道运营和施工环境下应用,作业时不阻断地下交通,不影响地铁正常运营。“黄医生”还通过建立隧道病害数据库和病害发展跟踪系统,对隧道“病害”进行长期监测,形成预警机制,为隧道使用的安全评定、管理维护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微信图片_20210423093843.jpg

“诊断”快速 成本低 效率高

“潘义红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研制的“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检测车”的探测速度可达每小时10千米,探测深度可达3米,裂缝宽度分辨率可达0.1毫米,相对于常规探测手段,它的工作效率可提高7成以上,从而实现了由快速调查系统代替人工调查,单位任务量所需检测人员从每日50人减少到每日6人,探测成本降低了近三分之一。

这台“黄医生”探测任务完成后,其监测数据可通过地铁隧道安全隐患智能诊断和预警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平台上传,能够满足用户对隧道安全隐患的实时查询、报表分析,以及相关的专业定制需求。新型“黄医生”的问世,是院士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范例。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将继续与院士们合作,通过不断优化技术手段,提升创新能力,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再创佳绩。

上一篇:
杭州将为九堡大桥、复兴大桥等特大型桥梁装上个性化健康监测系统
下一篇:
内蒙古东部区国省干线桥隧检测工作兴安盟段圆满结束